<output id="tc4fr"><legend id="tc4fr"></legend></output>
    1. <p id="tc4fr"></p>
      <p id="tc4fr"></p> <pre id="tc4fr"><ruby id="tc4fr"><menu id="tc4fr"></menu></ruby></pre>
    2. <track id="tc4fr"></track>
    3. <td id="tc4fr"><del id="tc4fr"></del></td>
      你好!歡迎訪問農民科技網!

      聚焦三農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聚焦三農
      北移的東北大豆種植帶

      時間:2023-03-11 12:12:15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 點擊數:82

      東北地區大豆種植帶北移的重要意義在于:

        黑龍江、內蒙古兩省區大豆面積占全國的近60%,大豆產量也占全國的近60%;大豆種植帶北移,既包括可種植區域的北移,也包括高產晚熟大豆品種的北移,第一個層面提高了種植面積,第二個層面提高了單產。下一步需要做的是,認識這種規律,順應這種規律,做好大豆種植帶北移這篇大文章。

        門廣輝是內蒙古呼倫貝爾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西瓦爾圖鎮后新發村的村民,2022年他把家里的100畝耕地全都種上了大豆?!按禾?,鎮、村干部就在微信群里宣傳種大豆,村里不但開會動員,村干部們還三番五次地到家里宣講國家的擴種政策?!遍T廣輝說。

        村干部武亮亮介紹,后新發村2022年大豆種植面積比上年增加了30%左右,收成總的來講不錯,大豆畝產達到250斤左右,加上每畝267元的補貼,農民種大豆“有賬算”。

        村民們還說起了種大豆的好處:一是用肥少成本低,相較于種植玉米,每畝能低出不少;二是種、收和田間管理比種玉米省事,節省人工。門廣輝表示,如果國家政策繼續支持,2023年還要種大豆。

        大豆,一種原產于我國的重要糧食作物,古稱“菽”?!对娊洝酚性疲浩咴孪砜拜?,八月剝棗,十月獲稻。其中的“菽”即是今天的大豆。新中國成立以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我國一直都是世界大豆主產國,大豆種植面積常年保持在1億畝以上,其中最高點出現在1957年,為1.91億畝。但之后因為種種原因,我國大豆面積不斷下降,2015年跌至歷史低谷,當年種植面積僅為9800萬畝。同時,我國大豆單產水平也一直提高幅度不大,而我國對大豆的需求卻出現了近乎“井噴式”的增長,使得我國現今大豆自產量遠遠不夠,從而成為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

        為了我國的糧食安全,也為了“油瓶子”里裝中國油,中央開始從政策層面全力扶持大豆種植產業。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又提出,加力擴種大豆油料。在政策的東風下,似乎天氣也開始“給力”起來,由于近30年來的全球氣候變暖,我國許多農作物出現了種植帶北移的現象,而大豆也出現了種植帶北移。出現的地區也很“給力”,是東北地區的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而這兩個省份又恰好是我國大豆種植面積的第一和第二大省份。

        東北地區大豆種植帶北移現狀

        ——近30年來,黑龍江大豆種植帶北移33.3公里,內蒙古大豆種植帶北移101公里

        黑龍江省氣候中心副主任李永生告訴記者,黑龍江是受氣候變暖影響最為明顯的省份之一,其升溫速率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從上世紀80年代末期進入氣溫明顯升溫期。近60年來,初霜日以1.8天/10年的速率明顯推遲,終霜日以2.9天/10年的速率顯著提前。

        積溫(本文中均指≥10℃活動積溫)初日明顯提前,終日明顯推遲,持續天數和積溫明顯增加。黑龍江省積溫帶出現北移、東擴現象。近30年(1991-2020年)與前30年(1961-1990年)相比,以前的第二積溫帶廣大地區已普遍演變為第一積溫帶,第三積溫帶廣大地區普遍演變為第二積溫帶,第四、第五、第六積溫帶均明顯北移。

        黑龍江省氣象科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王秋京介紹,大豆是一種喜溫又耐涼的作物,一般積溫在1900攝氏度·天(注:積溫單位)以上,無霜期大于110天,就基本可以滿足大豆生長的氣候條件。大豆需水量較多,生育期需水在400毫米左右。

        經初步研究得出,近30年黑龍江省積溫增加明顯,積溫帶北移東擴致使作物生長期延長,種植界限不斷北移,農業產業結構隨之不斷調整,區域布局明顯優化,高產晚熟品種面積擴大,糧食產量增加。

        黑龍江省坡度在25°以下的可耕種土地類型中,在1981-2010年間,大興安嶺西北部和伊春中北部因無霜期過短或生長季積溫過低無法種植大豆,其他全省大部地區因熱量條件和水分條件不足均處于基本適宜種植大豆狀態。在1991-2020年間,大豆種植適宜區或較適宜區有明顯擴大趨勢,目前除大興安嶺地區的呼中地區和漠河縣無法種植大豆外,其他區域均可種植大豆?;具m宜區域主要集中于大興安嶺地區、黑河市及伊春市北部,松嫩平原中東部和三江平原北部等地非常適宜種植大豆,其他地區適宜種植大豆。

        近30年(1991-2020年)與前30年(1961-1990年)相比,大豆已向北擴種到大興安嶺地區的塔河縣南部,平均北移約0.3個緯距,以1個緯距111公里計,折33.3公里。

        內蒙古自治區生態與農業氣象中心正高級工程師唐紅艷介紹,內蒙古大豆種植主要分布在大興安嶺東南麓地區。以1990年為界,1991-2020年與1961-1990年相比,分析1961年以來前后30年的變化。1961年以來,大興安嶺東南麓地區年平均溫度呈升高趨勢,積溫呈增加趨勢,無霜期呈延長趨勢。

        具體為,近30年來年平均溫度升高1.04℃,積溫增加190.9攝氏度·天,無霜期延長了10天。

        大豆生長所需要的積溫不斷增加,尤其過去熱量嚴重偏少地區增加幅度更大。由于內蒙古大豆種植區呈東北—西南方向的帶狀分布,大豆種植帶北移的同時西擴。從品種熟性看,過去因熱量不足不能種植大豆的部分地區變為早熟種植區,部分早、中熟種植區變為中、晚熟種植區,早、中、晚熟種植區均呈向北推移趨勢。從地區分布看,高緯度地區的呼倫貝爾市的鄂倫春自治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種植帶北移趨勢更加明顯。

        1991-2020年與1961-1990年相比,大豆種植帶北界已經由鄂倫春自治旗諾敏鎮東部—烏魯布鐵鎮東南部一線北移西擴至諾敏鎮中西部—阿里河鎮中南部一線,大豆種植帶北界向北平均移動101公里,最北界已經由1961-1990年的北緯49°13′26〞北移至1991-2020年的北緯51°29′46〞。大豆種植帶北移主要包括呼倫貝爾市東南部的扎蘭屯市、阿榮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興安盟的扎賚特旗、科右前旗、阿爾山市、突泉縣,通遼市的扎魯特旗等旗縣。

        需要特意說明的是,東北地區常見農作物對積溫的要求從低到高依次為小麥、大豆、玉米,在已種植大豆區域,有些地區已經達到了玉米的積溫要求,即2100攝氏度·天以上,會存在一個玉米和大豆如何選擇的問題;但如果積溫只是達到了大豆的種植要求,但尚未達到玉米的要求,則不存在“米豆選擇”的問題,此其一。其二,大豆的生長期分為早熟、中熟和晚熟三種,越晚熟單產水平越高,但對積溫的要求也越高。

        東北地區大豆種植的最北端到哪里了?

        ——黑龍江到了大興安嶺地區的塔河縣,內蒙古到了呼倫貝爾市的鄂倫春自治旗

        那么,我國東北地區大豆種植的最北端到哪里了?

        先來看黑龍江,最北端已經到了大興安嶺地區的塔河縣。

        吳廣鵬,塔河縣十八站鄂倫春族鄉創業村大豆種植戶。他2021年種植大豆240畝,2022年種植了300畝,今年的計劃還是300畝。因處于黑龍江第六積溫帶,目前當地的積溫還沒法種植玉米,所以他是大豆、小麥倒茬種,大致是兩三年大豆一年小麥,這樣可以防止大豆根腐病的發生。因積溫還沒達到可以種植中熟、晚熟大豆的水平,所以種植的均為早熟大豆品種,生育期為85-90天,品種有黑河35、黑河33、蒙豆16等等。

        塔河縣氣象局局長劉磊介紹,塔河縣地處黑龍江省的北端,以前當地基本種植的都是小麥,因小麥對積溫的要求更低。自氣候變暖后,也就是從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當地逐步開始種植大豆。全縣有11.332萬畝耕地,2021年種植大豆9.9萬畝,2022年種植10.12萬畝,占了耕地的第一大頭。目前市場上并沒有專門針對低積溫帶的大豆品種,希望能加快培育第六積溫帶末端大豆新品種。

        再來看內蒙古,最北端已經到了呼倫貝爾市的鄂倫春自治旗。

        戚連發,鄂倫春自治旗大楊樹鎮幫農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合作社現有大豆種植面積7600畝,其中他自己種植了1100畝,同時合作社還為當地豆農提供代耕服務4.5萬畝。種植的大多為中熟品種,5月10日前后播種,收獲期在9月20日-10月15日之間。

        他告訴記者,因為當地是內蒙古非??勘钡囊粋€旗,氣候比較寒冷,以前并不種大豆,種的是小麥和馬鈴薯。近幾十年來,因為氣候變暖,才開始逐步改種大豆,先從生育期最短的早熟品種種起,如今已可以種植生育期稍長的中熟品種了。而積溫要求高過大豆的玉米,當地種的并不多,且種植的也都是早熟玉米品種,容重和品質都稍差一些。

        目前,當地80%的耕地種植的都是大豆,平均畝產在280斤左右,去年種植的大豆,如果是流轉土地的,1畝地純收入為100元,如果是自有土地,1畝純收入可以達到400-500元。

         2022年秋,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的大豆收獲現場。 受訪者供圖

      鄂倫春自治旗氣象局局長宋長宗告訴記者,當地種植大豆基本上開始于近40年,已經大量取代了原先種植的小麥、蕓豆和馬鈴薯,最大的原因就是氣候變暖使得當地的活動積溫逐步達到了大豆的生長要求。積溫的明顯增加始于上世紀90年代,21世紀初上升速度最快。

        由于鄂倫春自治旗面積非常廣闊,南北最長261公里,東西最寬280公里,所以南部北部的活動積溫會有所不同。北部1961-1990年前30年平均積溫為1740.8攝氏度·天,1991-2020年近30年平均積溫增至1961.1攝氏度·天;南部前30年平均積溫為1982.0攝氏度·天,近30年增至2257.5攝氏度·天。近30年與前30年相比,北部無霜期由97天增加至115天,南部無霜期由102天增加至116天。

        目前全旗共有481.6萬畝耕地,大豆是第一大作物,2021年種植面積382萬畝,2022年種植面積398萬畝,今年計劃大豆面積穩定在400萬畝以上。

        黑龍江,其他縣市北移如何?

        ——北安市,以前基本是早熟大豆品種,現在晚熟品種已占80%;嫩江市,近30年活動積溫帶北移了0.33個緯距,大豆單產也由以前的不到200斤增加到了現在的300斤以上

        黑龍江省黑河市北安市氣象局局長李廣義告訴記者,北安市近30年(1991-2020年)年平均氣溫為1.5℃,較前30年(1961-1990年)升高了0.3℃;無霜期近30年為123天,較之前增加了7天。

        北安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347.4萬畝,原來以種植麥豆為主,積溫升高后玉米逐步取代了小麥,現在以大豆玉米為主,即米豆格局。2021年,北安市種植大豆223.3萬畝,2022年為278.4萬畝,2021年單產為312.6斤,2022年為353.3斤。

        李富強,北安市革命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在城郊鄉革命村。他于20多年前開始種大豆,2021年合作社共種植大豆5萬畝,2022年種植14.5萬畝。

        他告訴記者,以前由于積溫不夠,當地基本種的都是早熟大豆品種,生育期為105天,氣候變暖后晚熟品種不斷擴大,目前已占了當地大豆種植總面積的80%,生育期為116-118天。因為生育期的加長,單產也隨之增加,以前的早熟品種畝產一般為200斤左右,現在的晚熟品種畝產都在300斤以上,最高的可以達到380斤。

        張彬,黑龍江省黑河市嫩江市海江鎮金星村大豆種植大戶,20年前開始種大豆,2022年他共種植大豆1.1萬畝。因為氣候變暖,當地現在種植的基本是一半早熟一半晚熟,單產水平有了明顯提升,目前已經達到每畝320斤。

        嫩江市氣象局局長劉景波介紹,近30年(1991-2020年)以來嫩江市10度積溫帶北移了0.33個緯距,折36.63公里,無霜期為133天,較前30年(1961-1990年)增加了2天。

        “大豆單產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積溫,二是品種和技術?!蹦劢修r業農村局副局長張兆輝如此表述。他說,以前,嫩江市除了大豆外,還種植小麥、雜豆、雜糧等作物,隨著氣候變暖,加之政策扶持,全市大豆種植面積在不斷提高。嫩江全市有耕地648.52萬畝,2021年種植了480.2萬畝大豆,2022年種植547萬畝。同時,隨著晚熟品種種植比例的不斷上升,大豆單產也由以前的不到200斤增加到了現在的300斤以上。

      2022年夏,黑龍江塔河縣的大豆田。受訪者供圖

        內蒙古,其他縣市又是如何北移的?

        ——扎蘭屯市,全市大豆種植北界北移13-17公里,西界西擴10-13公里;突泉縣,大面積種植大豆從2022年開始,當年大豆種植面積達10.23萬畝,而2021年全縣大豆種植面積僅為4.4萬畝

        姜子輝,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扎蘭屯市臥牛河鎮長發村大豆種植戶,十幾年前開始種大豆,2021年種了30多畝,2022年種了50多畝。

        他說,頭些年當地種植的都是早熟大豆品種,生育期在98-100天之間,氣候變暖后大多都改成中熟品種,生育期為一百零幾天,畝產能提高至少50斤。因為都是自有土地,沒有土地流轉費用,再加上國家的大豆補貼政策,去年1畝大豆能純掙五六百元。

        “與種玉米相比,大豆的成本低,一是種子費用低,二是化肥費用低。所以,如果國家能繼續支持種植大豆,再有一些單產水平比較好的好品種,我還是愿意種大豆?!苯虞x說。

        扎蘭屯市氣象局局長金淼介紹,近30年來(1991-2020年)扎蘭屯市積溫呈明顯增加趨勢,無霜期也呈現顯著延長趨勢。近30年(1991-2020年)與前30年(1961-1990年)相比,全市大豆種植北界北移13-17公里,西界西擴10-13公里,大豆可種植區國土面積增加4644.6平方公里。同時,晚熟種植區從無到有增加了894.5平方公里。

        扎蘭屯全市共有396.12萬畝耕地,大豆種植面積1991年僅為39.4萬畝,2021年已增至88.74萬畝,2022年繼續增加,已至112.33萬畝。

        鄒海波,內蒙古興安盟突泉縣太平鄉五三村農民,自有土地200多畝,十幾年前曾經種過一段時間的大豆,后來全部改成了玉米和高粱。2022年,受國家大豆補貼政策的影響,他又開始種植大豆,面積20多畝。

        他告訴記者,他種植的是中熟大豆品種,生育期110多天,播種在5月1日-5月10日之間,收獲在9月20日左右。因為是時隔多年以后再“重操舊業”,所以還需要繼續總結和提高。他還特意提到,因為地的原因,大豆收割機機頭抬得很高,機頭抬高后會有不少大豆顆粒掉落在田里而無法回收,影響產量,希望以后能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

        突泉縣氣象局局長高家寶介紹,突泉縣近30年(1991-2020年)與前30年(1961-1990年)相比,年平均氣溫升高了0.98℃,活動積溫增加了231.1攝氏度·天,無霜期延長了10天。

        突泉縣共有耕地266萬畝,以前種植的作物有玉米、水稻、雜糧、雜豆。但北部鄉鎮因為積溫達不到玉米的要求,很多玉米品種不能種植,容易遇到早霜導致大幅減產,但其氣候土壤利于大豆生長,所以農民愿意種植大豆。突泉縣大面積種植大豆是從2022年開始的,在國家的大豆補貼政策出臺后,全縣大豆種植面積從2021年的4.4萬畝增加至2022年的10.23萬畝,種植面積翻了番,今年計劃大豆種植面積在12萬畝以上。

        制圖:唐紅艷 曲學斌 資料來源:內蒙古自治區生態與農業氣象中心

      東北地區大豆種植帶北移的重要意義在于

        ——黑龍江、內蒙古兩省區大豆面積占全國的近60%,大豆產量也占全國的近60%;大豆種植帶北移,既包括可種植區域的北移,也包括高產晚熟大豆品種的北移,第一個層面提高了種植面積,第二個層面提高了單產。下一步需要做的是,認識這種規律,順應這種規律,做好大豆種植帶北移這篇大文章

        2021年,我國大豆種植面積為1.26億畝,總產量為328億斤;2022年面積增加到了1.54億畝,總產量增加到了405.7億斤。

        2022年,黑龍江大豆種植面積為7397.5萬畝,占全國總面積的48.04%;內蒙古大豆種植面積為1833.1萬畝,占全國總面積的11.9%。兩省區大豆種植面積相加占全國總面積的59.94%,近60%。

        2022年,黑龍江大豆總產量為190.7億斤,占全國總產量的47%;內蒙古大豆總產量為49.08億斤,占全國總產量的12.1%。兩省區總產量相加占全國總產量的59.1%,也是近60%。

        黑龍江、內蒙古大豆產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東北地區大豆種植帶北移,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第一個層面,因為氣候變暖,原先不能種植大豆的地方可以種植大豆了,這樣就增加了大豆的種植面積;第二個層面,因為氣候變暖,原先只能種植早熟大豆品種的地方可以種植中熟甚至是晚熟品種了,這樣就提高了大豆的單產。無論是增加面積,還是增加單產,對我國擴種大豆的國策而言,都是一件好事,下一步需要做的是,認識這種規律,順應這種規律,做好大豆種植帶北移這篇大文章。

        王秋京說,氣候變化的同時,也會帶來更多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即除了變暖、降水變多,也會給黑龍江省帶來極寒天氣,導致低溫冷害、霜凍災害呈現突發性,對農業安全生產造成威脅。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可導致處于種植北界邊緣作物干旱、洪澇、低溫冷害、霜凍、風雹等災害風險加大,對種植帶北移作物會有影響,需要加以重視。

        同時,氣溫變暖也利于農作物病蟲害(菌)的越冬、繁殖,病蟲害(菌)越冬死亡率降低,危害的地理范圍擴大,發生頻度和危害程度加劇。建議各地充分利用熱量資源,合理調整種植布局,提高產量,適當調整播期和種植品種,不要盲目跨區種植。同時密切關注天氣形勢,提高氣象災害防御能力。

        唐紅艷說,做好內蒙古大豆種植帶北移,今后需要研究和完善的方面有:

        由于內蒙古大豆主產區多為山地、丘陵地形,地區間熱量條件差異較大。目前正在研究大豆品種的精細化氣候區劃,主要針對農民選擇大豆適宜品種缺乏精細化科學指導,越區種植造成的產量和品質不穩定的突出問題。應綜合考慮山地丘陵地形的熱量差異、灌溉能力差異和農戶管理水平差異,以旗縣為單位,根據各鄉鎮、村屯的活動積溫與各地區大豆品種所需的活動積溫的匹配,給出各鄉鎮、村屯所在地的大豆品種優選方案,指導農戶選擇當地最適宜的大豆品種。

        大興安嶺東南麓主要作物有玉米和大豆,綜合考慮作物產量、氣候風險、國家政策、價格等因素,探討在不同地區種植玉米、大豆的綜合經濟效益,為合理布局種植業結構提供參考依據。

        由于短生長期品種產量低,適宜高寒地區種植的短生長期大豆品種相對缺乏,農民可選擇品種少,應加強適宜高寒地區種植的大豆新品種培育力度。

        李永生說,農民在種植大豆時還要學會考慮到氣象觀測的“城市化”因素,種植大豆和選擇熟期時一定要留有余地。所謂氣象的“城市化”因素,是指現在許多氣象觀測站都已經被融入了城市的范疇,其周邊有人,有建筑物,地面還是水泥路,這樣觀測得來的數據與空無一人的大田還是有一些細微差距的,所以農民在參考積溫數據時,不能完全“可丁可卯”,要留有一定空間。

        而在記者采訪的大豆種植戶中,建議則大多集中在幾個方面:一是希望國家能繼續給予大豆盡可能多的財政補貼,讓種豆農民有錢賺;二是希望科研人員能研發適合低積溫帶種植的優質大豆品種,以讓單產盡可能提高;三是希望大豆價格能穩定在一個合理的高位。

        據了解,為穩定大豆市場預期,保障農民種糧利益,按照國家有關部門安排,中儲糧集團公司在黑龍江、內蒙古兩個大豆主產區啟動新增2022年產國產大豆收購計劃。3月9日,中儲糧集團公司在兩省區多個直屬庫開始掛牌收購國產大豆,其中海倫直屬庫、訥河直屬庫、呼倫貝爾直屬庫等庫點新季國產大豆收購價每斤2.775元(國標三等,不限蛋白含量),比此前每斤提高5分錢左右。此消息對黑龍江、內蒙古兩省區的豆農來說,無疑是一大利好消息,也為種植帶北移后的東北大豆擴種提供了一個堅實的政策基礎!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劉強

      聲明:本網站所提供的信息僅供參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盡快與農民科技網聯系,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相關處理。聯系方式:1059357843@qq.com
      欧美性色欧美a在线播放

      <output id="tc4fr"><legend id="tc4fr"></legend></output>
      1. <p id="tc4fr"></p>
        <p id="tc4fr"></p> <pre id="tc4fr"><ruby id="tc4fr"><menu id="tc4fr"></menu></ruby></pre>
      2. <track id="tc4fr"></track>
      3. <td id="tc4fr"><del id="tc4fr"></de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