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9 15:52:15 來源:本網原創 作者:冀占君 點擊數:333
惠安寺,位于邯鄲磁縣磁州鎮西槐樹,始具規模建筑型式于晚唐,毀于元,后復建于明朝正德二年,寺院內有一棵古柏樹,據說是復建寺院時所栽,距今已有六百年的歷史。因年代久遠,關于本寺的歷史資料缺少,現任住持上定下云法師根據歷史文獻和老一輩人們的流傳對惠安寺的歷史文化進行發掘、整理和完善。
在邯鄲磁縣這片熱土的歷史中,唐天佑三年,即公元的906年為了把河東的磁州與河西的慈州分清開,從天佑三年(906)至五年(908)年時,曾一度將河西慈州更名為惠州,本寺即是在這兩年內始具規模,初興建成,故起惠州安寧為意,名惠安寺,這便是寺名的由來。
但這座古寺,最早的歷史可追溯至南朝。在南朝初期,磁縣的地理位置離當時的都城——鄴城非常近。受梁武帝大興佛法的影響,此地也是叢林林立,高僧云集。禪宗初祖——達摩禪師,初到震旦,即參北響堂石窟并住洞靜修,后順滏陽河而下,經過今磁州時見此地晨鐘暮鼓,龍象滿座,即在惠安寺現址(西槐樹村)建草庵三間渡眾說法,待人傳心。
后來,達摩禪師又到成安并遇到了二祖慧可,再進鄴城會晤了梁武帝,其后一葦渡江去到了嵩山少林寺閉關。而這惠安寺的前身那三間草庵,則一直有徒眾守庵靜修,香火不斷。
到北朝后期,有一位名僧大德——僧稠和尚,和惠安寺有著甚深的因緣。僧稠大師,為北齊時的著名禪僧、武僧,是佛陀扇多(跋陀大師)的再傳弟 子。起初從道房受止觀,常依《涅槃經》行四念處法。后來又從道明受十六特勝法。他先后在嵩岳一帶講學,魏孝武帝為他在懷州尚書谷中立禪室,集徒供養。齊文宣帝于天保二年(551年)請他到鄴都,從受禪法和菩薩戒,命他兼任石窟大寺之主。佛陀扇多稱贊他說:“蔥嶺已(以)東禪學之最,汝其人矣!”著有《止觀法》兩卷,弟子有曇詢、靜林。又創發武學——少林拳,屬有史所記載的僧人中習武之第一人,據唐代《朝野僉載》記載:“稠禪師初落發為彌時,輩甚重,每休假,常角力,騰越為戲,而禪師以為弱見凌,給侮擊者相繼,禪師羞之,乃入殿抱金剛足而誓曰:汝以為聞,當佑我….…金剛見形,手執大缽,滿中盛筋。......稠懼金剛遂食, …試行其臂, 筋骨強勁。因入殿中,橫榻壁行,自西向東,凡數百步又躍至于梁數回,乃引重千鈞,其拳捷曉武功,先輕侮者,俯伏流汗,莫敢仰視。通過以上內容的記述,不難看出僧稠勤奮習武,刻苦磨煉,是位拳技高超的僧人。對于“僧稠創少林拳”之說,長久以來得到一些專家的支持,認為僧稠是少林寺有史記載的第一位武僧,僧稠所習練的就是少林拳。當時的少林因有達摩大師之禪法育心,又有僧稠之武學煉身,可稱之為禪武相宗,禪武并弘,后就有了禪武祖庭之美譽。后僧稠和尚因德名遠播,受當時僧俗學者之延請來到磁州。
僧稠大師到達磁州時,齊文宣帝在鄴都西南80里的龍山之陽為其建立云門寺,以便大師弘傳教法,廣收門徒。在建寺期間,僧稠大師并沒有住進文宣帝為其安排的金碧輝煌的大寺院內,卻執意要寄身于惠安寺之前身,達摩大師所建的這三間草庵中修行,但這沒有影響聞名而來的僧俗香客,反道是一派絡繹不絕,車水馬龍,可謂香熱金爐、法演大乘之象。
跳丸日月,轉眼到了唐代開元十一年,菏澤宗第二代祖師,即磁州法如,又名智如。俗姓韓(一說為王)。也和這座古剎有著不解的因緣,他住太行山、又住磁州,因期法統之正宗,教旨之凜然,從學之眾不下千人,是名傳千古之高僧大德,他的住錫也使當年的三間古庵盛極一時,可謂法臺高筑、宗風丕振。法如祖師下法嗣其中有圭峰宗密大師(為華嚴五祖),也自此奠定了惠安寺與華嚴宗的殊勝因緣之緣起。
流光易逝,到晚唐時期,這達摩大師遺留的三間草庵因為冥冥中的眷顧與加持,也迎來了它必然的春天。那時有一神僧(佚名)在磁州游歷時,偶遇城東三里(現磁州鎮三里屯村)一謝姓大富長者,他的公子患了啞病突然失聲,幾經周折尋遍名醫,也未能使其康復。這神僧因于其有莫大的因緣,故顯神通為這位公子醫治,在其頭部猛擊三掌,剎時之間使期能發聲如洪鐘,奇跡般的痊愈,使在場者無不稱其奇嘆其妙。后謝姓大富長者為方便神僧能近身宏法,利生救苦,發心為神僧興建寺宇,這神僧在選址之時則心有獨鐘的將寺址選建于達摩大師所建這三間草庵之上。得大富長者之資助,很快草庵就被擴建成了寺院,起名曰惠安寺,這寺名一用就是1120年,從未更改過。當時寺內常住僧眾達百余人,盛況空前、佛法大興,上善云集、香火鼎盛。歲月無情,寺院歷經風霜,后于元代時毀于戰火,僅存大雄寶殿半間。但承蒙因緣具足,祖德厚旺。又于明正德二年得到重建,再一次迎來了本寺歷史上的第二次興盛。
在明正德二年(明武宗,朱厚照的年號)即公元的1507年,復建惠安寺時,正值災年。在二百七十六年的明朝歷史中,記錄在冊的自然災難多達一千多次??上攵?,當年的人力物力之缺乏,從而使復建惠安寺的困難變的較平時更大很多。
那時發心復建本寺的是名叫柏亭的老和尚,大師欲向磁州時中進士的紀杰大人募化興建,做千年功德。 紀杰回言:“大師是有修為的大德,自有佛助,在您的伴佑之下,我相信此寺可保久矣,可您不可千年,又如何可保那惠安寺千年?若是不保,則功德不久,修亦不能造福長遠,只在電光火石。倘大師可保古剎于千年,長滋我故土之蕓蕓,我自當出力興建,不復有慮于后有?!?nbsp;柏亭大師為解紀杰大人之后憂,特于庭中種了一株與已同名之柏子樹,其本意是讓這株柏樹代替自己在以后的千年中守候寺宇安寧。后在回紀杰大人的書中立深愿云:納觀此剎古來龍象輩出,后也德行崇高者眾,是后世之弘法重鎮,不因此勝,不復劈塵復寺,愿圓寂之后寄神于樹伴佑惠安而常興,守候功德而長久。大師確實說到做到,在他臨圓寂前,坐于自己所植的柏子樹下,虹光羽化,寄神于樹,如其所愿的看護著這一方的安寧,鎮守為這一方保仗。紀杰大人見老和尚寧可化身成樹不求作佛也要復建惠安寺之決心,故發大菩提心,兌現諾言,多方發起,自多出力,復興了這座經年寶剎——惠安寺。
這殿前柏子,也如同真的有了柏亭大師的神住一樣,一坐就是515年,所以有了老百姓說的:樹旺則寺興,樹存則寺住之說。禪門也有趙州和尚,多有人問他祖師西來之意時,常以庭前柏樹子為寓而做開示,演其正法眼藏、湼槃妙心。時值今日恰逢盛世,政通仁合,今年的柏樹在樹上又長出一沖天長枝,高達一米有余。正所謂道:落盡最高處,始知松柏青,百花皆凋時,寺如樹正興。
明正德二年復建的惠安寺,是本地最大的叢林道場,常住僧眾達三十余人,寺院占地有六十余畝,當時的主要建筑有:四柱三間的戲樓、山門殿、觀音殿、大雄寶殿、地藏殿、藏經樓、齋堂、五觀堂、鐘樓、鼓樓、東西配殿及寮舍,寺外西側還有三間龍王殿。其規模之弘大,教化之宏深,法務之森然,影響之深遠,使這座名蘭古剎氣勢恢宏、光彩奕奕。
光陰終如石火電掣,惠安寺在如星河一樣的歷史更疊中又迎來了百年興盛后的又一次毀滅。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華北第一個抗日民主政府在磁縣賈壁鄉成立。滏陽河西槐樹村西閘是磁縣縣城至賈壁鄉抗日民主政府交通要道上的必經點,那時的惠安寺曾作為交通站使用。
1938年—1945年抗戰期間,王維綱、江東平、田裕民、楊三朝、紀德貴、張錫珩等老一輩革命家和眾多革命人士多次在此寺歇腳住宿。
1942年春,日軍對磁縣抗日根據地進行大掃蕩、大清繳,抗日民主政府縣長田裕民與通信員赴磁指導工作,路過西閘時被日軍發現,來到惠安寺受當時僧人的指引,躲避在佛像臺下的暗道,日軍搜捕未果,氣急敗壞的砸毀、炮轟了寺院殿堂及所有佛像。僅留了大雄寶殿三間、地藏殿三間和那庭中與大殿對望了幾百年的柏子樹。
1945年秋天,解放河南湯陰的戰役即將打響,西槐樹村僅有的50多名青壯年按照縣委指示,組成擔架救護支援隊趕往前線參加戰斗。那年的農歷七月二十,村里老人們,自發的來到佛殿前焚香許愿:如能保佑村里年輕人平安歸來,將重塑佛像金身,許下起騾馬大會、唱三天大戲還愿的方式慶賀。真是人杰地靈、佛遂人愿,解放湯陰戰役結束后,50多名擔架救護支援隊的年輕人,竟無一人傷亡全數安全的返回了家鄉。于是村里人便集資還愿重塑了金身佛像(后稱金甲佛祖),并與1946年農歷七月二十起下廟會,唱三天大戲慶賀。由于這一歷史原因,從那以后的每年農歷七月二十都是惠安寺重大的廟會節日。
改革開放后,宗教政策逐步落實,時代迎來了新的局面,惠安寺也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重視和關懷,開始了它的第三階段的興盛和發展。在縣委、縣政府、磁縣佛教協會的支持下,2000年8月惠安寺大殿被批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于2001年6月被批為宗教活動場所恢復開放。在廣大信教群眾及四眾弟子的關心、支持、幫扶和布施下,惠安寺于2004年又復建了山門、觀音殿、龍王殿、地藏殿及寮房數間,搶救性修繕了縣級保護文物——大雄寶殿。在現任住持上定下云大和尚的帶領下,對各殿彩繪進行了修復,殿前寶鼎進行了升級、山門圍墻進行了優化、雙創四進得到了提升、居住環境得到了改善,佛法宣化得到了復興,有了現在的規模。從而使惠安寺的歷史長卷中又添了這濃墨重彩的一筆。
古剎莊嚴一新,經聲佛號不斷,弘法利生不絕。六祖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將來的惠安寺也定將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信教群眾的維護下、祖師大德的加佑下繼往開來。堅持佛教中國化發展方向,加強政治引領,不斷增強“五個認同”,堅定四個自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依法依規開展各種活動。引導信眾愛國愛教、利樂有情。所謂道:千載傳心,佛日重光于盛世。 萬年正續,宗風再振于磁州。
編輯:姬占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