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18 16:34:18 來源:中國農業信息網 作者: 點擊數:146
本網訊 1月13日,由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中國人民大學指導,中國人民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中國鄉村發展協會主辦的“首屆中國鄉村振興北京論壇”在北京召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吉炳軒,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鄉村發展協會會長韓長賦,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興旺發表主旨演講,來自我國鄉村產業、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領域知名專家學者、鄉村振興典型觀測縣縣委書記及中糧、碧桂園、伊利、大北農、中昊智達、騰訊等社會責任企業代表聚焦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共話中國式鄉村產業、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現代化。
與會專家認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是穩大局、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大國小農的國情農情決定了農業農村現代化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城鄉融合背景下的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和農民現代化,是以小農戶規模巨大、城鄉融合發展、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鄉村地域綜合體等為主要特征的多模式、多類型共存的現代化,要始終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在經濟上維護農民利益、在政治上保障農民權利,努力實現耕者有其田、耕者增其利、耕者落其業、耕者安其居、耕者享其權、耕者共其富,激發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要加快構建農業農村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從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農民現代化以及城鄉融合四大領域細化指標設計,指導各地建立監測評價制度,及時掌握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程度和努力方向。
專家指出,處理好城鄉關系、加快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所在,要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公共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水準、人口綜合素質的差距,破除妨礙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的制度壁壘,探索在縣域內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實施路徑;要加大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的調節力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和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盤活農村閑置資源,不斷增加農民的轉移性收入、資源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要緊盯重點領域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建設一批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強鎮,特別要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布局建設一批產地倉儲保鮮設施、冷鏈急配中心,貫通上下游、打通產加銷,讓鄉村設施強起來,農民腰包鼓起來;要激活農村消費潛能的堵點,促進城市食品消費升級和農村耐用品消費增長,讓農村成為擴大內需、助力國內大循環的重要動力源。
專家表示,建設農業強國的基本要求是實現農業現代化,要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打造商品農業、企業農業、市場農業;要著力構建高水平的糧食安全、食物安全體系,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逐步把15.46億畝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強化農民種糧掙錢得利、地方抓糧擔責受益的機制保障;要著力提升科技支撐水平,以基礎性、戰略性、原創性重大農業科技突破帶動整體創新能力提升,推動農業科技由跟跑、并跑向領跑加速跨越;要著力推進農業社會化生產,在穩定好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基礎上,規范提升農民合作社、發展壯大家庭農場,加快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把小農戶服務好、帶動好,把握好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度,不斷改進“社會化服務組織與小農戶相互補充雙層經營模式”,進一步豐富新時代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雙層經營體制的實現形式。
專家提出,要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做好“土特產”文章,推進中國式鄉村產業現代化。要著力從特色種植業、特色養殖業、特色加工業、特色旅游業和生產生活服務業等方面入手,堅持市場化運作、供給側調節、一二三產融合、片區化推進的產業發展思路,下大力氣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促品牌;要用好東西部協作、萬企興萬村等平臺,引進一批優質企業到縣域發展,推動鄉村產業提檔升級,帶動農村創新創業,讓農民在家門口就有就業崗位、穩定收入;要鼓勵引導脫貧地區高質量發展庭院經濟,打造“小果園、小花卉園、小瓜菜園、小水產園、小養殖園”等涉農經濟及“小加工、小餐飲、小民宿、小制作、小買賣”等非農經濟,努力構建小規模大群體、小庭院大產業、小企業大集群的發展局面。
專家強調,要立足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推進中國式鄉村建設現代化。在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中,要堅持做好全域規劃,通過規劃的系統性來保證村莊建設的有序性,注重保護村莊自身與周邊環境的和諧共存關系,堅持生態空間、生活空間和生產空間的有機混合,保持和改進鄉村生態循環系統,傳承鄉土文化留住鄉愁;要充分動員農民參與鄉村建設,力促建設管護一體化,把市場主體引進來,實現建設經營一體化;要重點推進中心鎮農產品集貿市場建設,完善倉儲保鮮、冷鏈物流、網絡營銷等基礎設施,打通農村物流、商流和信息流,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要進一步改進完善鄉村醫療衛生體系,加大縣鄉醫療資源統籌力度,加強村衛生室發現疾病、發現疫情的處置能力。
專家強調,在黨的領導下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為中國式鄉村治理現代化指明了方向。政府是重要的治理主體,要適當放權,尤其要向鄉鎮一級適當放權;要把握好鄉村治理的廣泛性,包括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文明治理以及治理體系、治理能力建設等方面;要處理好與其他治理主體的關系,注意發揮村民自治組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專業性合作組織以及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治理職能;要加強農民權益、農村經濟、城鄉融合發展等方面的立法,為鄉村治理面臨新形勢新挑戰提供法律支撐;要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企業家入鄉,同時大規模開展農村基層干部、新型經營主體負責人等培訓,培養和造就一支扎根鄉村、建設鄉村的人才隊伍。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農業農村部國家首席獸醫師(官)李金祥主持論壇。